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时间:2025-07-08浏览:10


 72日至5日,为期4天的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松江召开,15位两院院士,超过20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本届大会以更加前沿的主题、更为丰富的容量和更具新意的形式,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和中国学派的建设,迎接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学者,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发展。  

会议由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联合举办。

为促进学科交叉、横跨圈层、穿越时空,推动海陆结合、古今结合、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本届大会围绕“宜居地球与生命演化”“深部过程及其浅层表现”“水循环的时空变化”“地球气候系统的碳循环”“海洋负排放”“俯冲带洋陆相互作用”“生物地球化学演变和微生物”“深海探测:资源与灾害”“地球系统过程与演变”和“科普和教育”十大主题,共设置72个专题,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和圆桌论坛等。围绕上述主题,会议共安排799个口头报告、733个展板报告,每天16个分会场同时开讲,充分开展学术交流,体现出高度的跨学科性,强调并着重讨论和交叉合作。本届大会高度重视展板报告,每天下午专门安排两个小时展板报告时间,所有参会代表齐聚展厅,开展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会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崂山实验室蔡文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带来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呈现了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突破进展,内容既具创新性又具启发性,尤其是充分展现了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构造、环境和生物的相互作用,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大会第一日特邀报告

(从左至右依次为徐义刚院士、肖文交院士、朱敏院士、沈延安研究员)

大会第二日特邀报告

(从左至右依次为李家彪院士、蔡文炬研究员、陈凌研究员、肖湘教授)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除了一贯的科学主题,还突出科学与文化结合的精神,继续组织特色科普专题。本届大会举办主题为“地球系统科学进中学”的圆桌论坛,论坛由周忠和院士、翦知湣院士和沈冰教授召集。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与百余位中学一线地球科学教师齐聚一堂,进行跨学段、跨领域对话,共同推动中学地球科学教育。

为鼓励地球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本届大会继续设置“青年学者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晗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黄何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孔凡圣研究员、厦门大学孟雅冰副教授、南京大学唐卿研究员、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吴志鹏博士、同济大学颜余真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研究员、同济大学赵峦啸教授、厦门大学郑越副教授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周志远教授共11位在地球科学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学者作大会报告。

大会继续举办“优秀学生展板”评选活动,来自18个单位的27位优秀学生从450个学生展板报告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学生展板奖”,郭正堂院士、翦知湣院士、金之钧院士、周忠和院士和朱伟林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奖。此外,会议还在晚间举办联合国 “海洋十年”成果发布会,据悉,我国是深度参与“海洋十年”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成立了“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获批了1个协作中心、9项大科学计划、5个实施伙伴和21个项目。我国在推进联合国“海洋十年”中付出了切实的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持续提供中国方案,正在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贡献者。




大会最后一日,满载着大会全体代表翘首期盼的“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特邀专题在主会场东方厅举行,汪品先院士、周力平教授、宋晓东教授三位嘉宾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地球系统科学的国际走向”“从内核到海平面的耦合共振”为题,畅谈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在报告中,汪先生呼吁大家突破定式思维,宜当将目光放长远,超越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时空尺度,从地球运行最本质的角度和地球演化最完整的尺度来思考“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汪先生还勉励全体地学工作者力争要作地球系统的“侦探”,为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矢志进取,奋力开拓。

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宋晓东教授

汪品先院士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已经落下帷幕,相信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会如汪品先院士所期盼,“在建设中国学派,在创立地球自身科学理论的长征道路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供稿:杨博

审核:俞恂、拓守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