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A》发表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蔡迪最新研究成果:海底热液蚀变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分馏行为

时间:2024-04-09浏览:313

近期,国际知名地学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以“Lith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submarin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processes”为题发表我室博士后蔡迪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海底热液蚀变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分馏行为。

河水和海底热液是海洋锂的两大主要输入来源,控制着海水的锂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然而,与河流过程相比,锂同位素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分馏行为研究较少。目前对洋底热液锂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并不清楚。基于此,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冲绳海槽中部IODP 331航次两个钻孔的热液蚀变沉积物的锂同位素组成,并推测了海底热液锂同位素演变特征。与背景沉积物相比,冲绳海槽热液蚀变样品的锂同位素偏负,表明次生矿物的形成优先吸收轻的锂同位素。此外,由于蚀变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分馏系数降低,两个钻孔沉积物的锂同位素分馏程度随深度变小。根据蚀变沉积物的锂同位素值,可以估计蚀变温度,其结果与传统的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较为一致。

 

1 研究区位置图以及根据锂、氧同位素指标估算的热液蚀变温度


全球热液的锂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经计算为5.9±3.0 ‰。为解释这种均一性,我们基于溶解-沉淀模型建立了热液与蚀变矿物锂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该模型定量描述了热液流体锂含量对其锂同位素组成的控制作用:热液中高浓度的锂必然是大量原生矿物溶解导致,因此流体的锂同位素值接近原生矿物的锂同位素值;低温条件下则不同,原生矿物的溶解更少而次生矿物的形成相对显著,导致锂同位素的分馏结果更不均一。

 

2 全球海洋热液锂同位素组成及其控制因素的模拟研究


我们认为,地质历史时期海底热液输入的锂同位素值可能较为稳定,但海底热液通量的变化可能导致海水锂同位素值的变化。有研究表明,热液向海洋输入锂的通量150 Ma以来减少了约7倍,同时也导致了海水锂含量的显著降低。因此,我们推测,新生代以来海洋锂同位素值升高可能主要由热液输入通量降低导致,而非大陆风化与海洋反风化作用的变化。

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我室博士后蔡迪,合作者包括实验室杨守业教授,极地所邵和宾副研究员,长安大学苟龙飞副教授和中科院地环所金章东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42230410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40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