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ed Geochemistry发表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Pham Nhu Sang博士研究成果:湄公河流域化学风化

时间:2024-12-09浏览:67

      《Applied Geochemistry》近期以“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Clay mineralogy 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ower-reach river sediments”为题,发表了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Pham Nhu Sang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湄公河流域的化学风化特征。


        硅酸盐化学风化将大气CO2中无机碳封存在风化产物中,是影响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热带河流是硅酸盐化学风化的热点,但东南亚典型大河—湄公河流域的化学风化过程尚不清楚。该研究对湄公河下游的河流样品开展粘土矿物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河流沉积物的陆源碎屑来源与化学风化过程。


        结果显示,湄公河干流沉积物富含伊利石和绿泥石,而支流沉积物富含蒙脱石和高岭石;这种粘土矿物组成差异可能与源岩岩性或者源区化学风化过程有关。


        基于粘土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干流沉积物主要与湄公河中上游流域长英质母岩的物理剥蚀有关,而支流沉积物主要与中下游流域长英质和铁镁质母岩的化学风化有关。


        河流沉积物的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CIA等指标揭示湄公河流域的化学风化程度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强。湄公河上游流域的高耸地貌与干冷气候导致该地区呈现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特征,中上游流域的强烈构造活动造成了较强的物理剥蚀,而湄公河下游流域的暖湿气候和源岩特征导致了化学风化强烈的特征。


图片

图: 湄公河下游流域岩性地质与河流样品粘土矿物组成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我室Pham Nhu Sang博士,合作作者包括刘志飞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和赵玉龙副教授,以及越南、柬埔寨的多位学者。该项研究由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geochem.2024.1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