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季风与大洋钻探

时间:2018-05-11浏览:1100

编者按:此稿将在“中国科学”刊载,我们先在实验室网站刊登,以飨读者。

全球季风与大洋钻探

汪品先 田军 黄恩清


摘要

    全球季风已成为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国际“过去全球变化(PAGES组织建立“全球季风工作组开展了10年研究,国际大洋钻探组织(IODP)在各大洋用了7个航次探索季风。20179月,全球季风长时期记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各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和众多研究季风的专家聚首一堂,提出季风是全球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建议将全球季风和水文循环列入新一轮大洋钻探的科学主题。


关键词:季风,水文循环,低纬过程,大洋钻探,气候变化

  

从第四纪冰期起步的古气候学历来将北半球冰盖作为研究的核心,大洋钻探的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研究也不例外,然而近二十多年来,低纬地区古季风的研究却变得重要起来。大洋钻探1996年编制的科学计划里,气候环境的主题是北极冰盖、海平面和大洋传送带,提到了信风和厄尔尼诺, 并没有季风二字。 2001年制定的科学计划里,突出了极端气候和快速气侯变化,还是没有季风。2011年制定的科学计划,方才将水文循环列为14挑战问题之一:季风和厄尔尼诺相关大气降水,其区域分布受什么控制?

可是季风演变的研究进展,显然超出了当初大洋钻探计划书的预计。季风不但是全球降水最大的变化因素,而且碳循环和生物圈的变化都与之息息相关, 因此以季风或低纬区水文循环为主题的大洋钻探航次急剧增加, 近五年(2013-2017)的IODP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就有7个之多(图1)。如果将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大洋钻探)阶段的相关航次考虑在内,总共有17个大洋钻探航次以季风演变为主题, 或者与季风演变有关,为探索季风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高分辨率长期记录。                      

         


1 大洋钻探季风航次的钻探海区和现代季风区(绿色)的地理分布


    季风变化是当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石笋、冰芯和树轮的高分辨率记录,将古季风研究推上了新台阶。但是这些记录都限于第四纪晚期,因此深海沉积的地质长记录就显得特别宝贵。比如30年前的大洋钻探在日本海发现了季风纹层,但只限于最近80万年的地层,这回IODP 346航次取回了1200万年的记录,一直追到了中新世。大洋钻探研究季风始于阿拉伯海,当时根据沉积物的上升流记录推断夏季风历史,但这种从风场变化入手研究季风演变的结论近年来引起了争议。这次IODP353航次从表层水盐度入手,进一步从水文循环的角度探索南亚季风演变,而IODP 354航次又从风化-剥蚀-沉积作用的角度探索季风历史。再比如最近的IODP 363航次,在西太平洋暖池区里取得了澳洲季风变化的宝贵信息。不过上述各大海域的季风研究都是分头进行,十分需要将这些宝贵资料在一起进行比较,于是一次全球规模的古季风学术交流会呼之欲出。  

    201797-9,经中国大洋钻探专家委员会发起,IODP-PAGES“全球季风长时期记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48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近五年IODP研究季风和低纬过程的7个航次的11首席科学家,和以前大洋钻探季风航次的多位首席科学家和权威专家。会议介绍了PAGES全球季风工作组研究的成果,交流了大洋钻探和其他途径取得的长时间季风记录,讨论了从地质尺度研究全球季风和气候演变低纬过程的今后任务,为全球季风研究指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的标题:“全球季风”,这在古气候研究中是个新名词。 古季风研究于1980年代在非洲起步时,只是作为局部现象为冰期旋回提供补充,接着拓展到阿拉伯海和黄土高原,也都是作为区域性现象研究。 随着遥感等观测技术的全球覆盖,现代气候学从2000年开始提出“全球季风”的概念,认为各大洲除了南极都有季风,对应于“气候赤道(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位移,构成当今低纬水文循环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这项新认识很快得到古气候学界的响应,2007年国际“过去全球变化(PAGES)”组织建立了“全球季风与低纬过程工作组,经过多次国际研讨会和十年的努力,汇总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季风记录,证明各个区域季风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应性 (Wang et al., 2014)因此,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具有全球性和区域性,只有认识这种两重性、分辨这两种成分,才能正确理解季风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归纳了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驱动机制,包括外来因素和气候系统的内部反馈(图2Wang et al., 2017)。

2 季风变异机制的不同时间尺度(据Wang et al., 2017

        20179月份的全球季风会议,正是PAGES工作组的新认识IODP季风航次新资料两大进展的汇集。会议开始由PAGES工作组介绍了十年研讨得出的认识,尤其着重介绍了现代过程中的全球季风,和近年来南北半球石笋研究的进展;接着由近五年7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介绍钻探结果和探索的科学问题;然后由权威专家介绍了ODP阶段的航次对亚洲和非洲季风研究的成果,和美洲季风钻探航次的科学前景。

通过连续三天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全球季风是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并得出了以下共识:

--全球季风是全球水文循环的关键环节。虽然新版的大洋钻探的学术计划(IODP2011)里首次提到了季风,但是古季风历来只是被看作冰期旋回的区域补充。与之相反,现代气候学发现季风系统具有全球性质,而且季风环流对于地球轨道等外力驱动的响应并不一定要假手冰盖。虽然季风降雨只占现代全球降雨量的1/3,却有着强烈的时空变化,是全球水文循环从季节到地质时间尺度上变化最大的组分。全球季风和厄尔尼诺、信风在一起, 构成了全球气候系统中低纬过程的主体,因而是理解水文循环的关键性控制因素。 为此,在未来的大洋钻探科学计划中,季风应当视作决定水文循环的全球性系统。

     --获取深远地质时期的高分辨率季风记录。尽管近十年来高质量地质记录的进展成绩彰著,但是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基本上局限于第四纪,只有少量大洋钻探剖面才能上溯到上新世以前。然而要知道从暖室期过渡到冰室期时季风如何变化,现代季风系统又是何时在何种构造背景下形成,都迫切需要取得更长的地质记录。这类记录将提供重要信息,揭示在与上新-更新世完全不同而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季风系统如何响应边界条件(CO2、冰盖)的大幅度变化。

--发展和检验季风的替代性标志。替代性标志的可靠性是季风研究的关键。化学标志、同位素标志都在古季风再造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但是对其气侯解释却意见大为分歧。针对学术上的争论,需要对现有标志作进一步的标定,并且探索发展新的标志。在季风区工作的科学家们往往把各种变化都与季风挂钩,其实很需要甄别哪些气候变化和季风有关、哪些和季风无关。需要不同学科整合起来,从地球化学、沉积学、生物学等各方面来共同探讨同一个季风问题。

--拓展大洋钻探的地理范围现有季风的深海记录主要都来自北半球,迫切需要在南半球钻取高分辨率的前第四纪古季风剖面,包括南美、澳洲和南非的季风记录。未来古季风的钻探目标必将继续集中在大陆边缘,通常坐落在专属经济区内。为此, IODP方面需要加倍努力来提倡、发展和培育国际合作,以期能够在相关海域实施钻探。 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是让发展中国家通过提供合作、而不一定缴费,就可以参加大洋钻探国际计划。

与会科学家们希望,全球季风和水文循环将成为2023年后新一轮大洋钻探的主题之一,并且将会继续在PAGES框架下推进相关的国际科学交流。无论在现代还是古季风的研究上,我国学术界都已经处在国际前沿;在推进新一轮的大洋钻探方面,我国也已成为国际学术界最为活跃的成员。因此,我国科学家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做好积极准备,为将全球季风和水文循环纳入未来大洋钻探的科学计划,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IODP2 011.照亮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年科学计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Wang, P. X., Wang, B., Cheng,H., Fasullo,J., Guo,Z.T., Kiefer,T., Liu,Z.Y., 2014. The Global Monsoon across Time Scales:coherent variabilityof regional monsoons.  Climate of the Past, 10: 1-46, doi: 10.5194/cp-10-1-2014

Wang, P. X., Wang, B., Cheng,H., Fasullo,J., Guo,Z.T., Kiefer,T., Liu,Z.Y., 2017. The global monsoon across time scales: Mechanisms and outstanding issues. Earth-Science Reviews, 173: 8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