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人同上开学第一课——跟随大洋钻探船探秘海底火山

时间:2023-02-15浏览:131

2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科普课——“ 深海下的火山秘境”在线举行。来自北京、湖北、广东、浙江、甘肃等地的同学们在直播科普课堂上连线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98 航次的船上科学家,随后又“云游”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海底火山探秘之旅。共有204万网友在线收看了这场直播。

 


 

“登上”科考船

 

 

直播实时连线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98航次的船上科学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讲师陈贺贺。在他的指引下,同学们“登上”了执行IODP 398 航次的科考船——“ 决心”号。

 

“我现在所在的希腊火山岛弧区域正处在板块俯冲碰撞的边界,南部非洲板块向北运动到欧洲板块之下,产生了一种拉张的作用力,比较脆的地壳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断层,断层向下延伸切穿岩浆房后,岩浆就顺着断层抵达了地表,于是形成了希腊火山群。”陈贺贺所在的“决心”号正位于希腊圣托里尼火山口海域,他带大家“实地”领略了研究海域的风貌。


陈贺贺介绍,IODP398 航次计划在希腊火山岛弧区域实施6 个钻孔,获取火山和沉积记录,研究岛弧裂谷环境下的火山活动及相关地壳构造、岩浆作用和地质灾害等。通过直播镜头,陈贺贺向同学们展示了科考船在钻探时用到的钻井、钻头等专业设备,讲解了科学家们从海底钻取出的岩芯标本,并模拟了科学家在船上实验室对岩芯标本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过程。

 

“云游”博物馆

 

随后,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一层的地球厅内,讲解员郭雯与高级工程师陈晓雯借助馆内火山模型展品,向在线实时观看的观众科普火山的成因、构成以及分布情况等。

 

“这个模型展示了一个大洋板块俯冲进入大陆板块之下的过程。黑色的部分是岩石圈,岩石圈俯冲到了地下之后,因为所处的压力、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携带了大量的水,使得岩石在这个部位更易发生熔融作用,形成岩浆。”郭雯讲道。

直播中,有同学向专家提问:火山爆发后的岩浆最后会形成什么?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火成岩岩石专家李晓辉为同学们作了详细解答。岩浆是地壳深处一种高温、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这种熔融体的物理性质很特别,它既像坚硬的固体,又像柔软的液体,碰到水之后会快速冷却形成玻璃质的岩石。在地球的不同层圈内,可形成不同成分和性质的岩浆。


在线“云游”中国地质博物馆,同学们学习了火山成因,了解了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为接下来认识深海钻探打下了知识基础。

 

对话科学家

 

 

有同学在直播中向陈贺贺提问:海底火山考察比陆上火山考察有哪些更大的困难?



陈贺贺回答说,在海洋上开展火山考察,最大的难题是在钻探过程中要穿越几千米的水深。首先要保证科考船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用先进的动态定位系统抵消掉波浪的摇摆,这样钻井才能一直往下,直到钻进海底。


在直播中,同学们了解了希腊火山岛弧成因、海底火山数量与规模、海底火山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等内容,对科考船上的科研工作获得了直观认识,并憧憬将来能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家。



本次直播活动由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新华网主办,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等单位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湖北省随县尚市镇净明小学、江苏省盐城市松江路小学、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小学、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等学校的同学们在线实时观看,并参与了直播问答环节。


2014年以来,中国大洋发现计划就通过“船-岸连线”直播的形式启发了国内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普通市民、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我们的直播连线活动将科学知识从教科书中脱胎而出,通过与船上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互动,让民众了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及他们在船上生活和工作。

 

每年根据IODP航次安排情况,每个航次会举办12次“船-岸连线”活动(视具体航次执行情况等因素而定)。目前,我们已经同全国各地多所大中小学校、博物馆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了20余场直播连线,涉及全国7个城市,总参与人数达360余万余人。有意向的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机构可随时与中国IODP办公室联系,一同参与大洋钻探科普连线直播吧!

 

来源 | 中国自然资源报

图片 | 新华网

编辑 | 温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