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 | 地球的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 实现和谐世界

时间:2021-06-23浏览:227

2021年6月16日晚,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主讲的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收官第八讲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开讲。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耿建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鹏等出席本次课程。

第八讲的主题是地球的未来,汪院士从全球变暖问题的提出、碳循环的气候效应讲到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指出“可持续发展”不光是句口号,而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

课程内容结束,汪院士对本学期课程进行回顾。当代世界全球78亿人口已是命运共同体,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成为国际课题,原来的世界秩序发生了改变,而沉睡的中国正在崛起。汪院士留下了全课思考题:“文化发展铸造了当代人类,科学产生改变了发展轨迹。现在,人类发展向何处去?”引发同学们对未来的思考。在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最后一课落幕。

同济大学顾祥林副校长上台致辞,对汪院士亲授本次意义重大的通识课程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同济学子发出号召,“衷心希望每一位同济人,都能学习汪院士对待科学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积极响应他对中国科学转型的倡导,为造就同济学派贡献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听课学生代表为汪院士献上学生自制的课程纪念品——由全体三百多位学生与志愿者照片组成的课程题目“科学与文化”,表达对汪院士授课的由衷感谢。

至此,本学期的《科学与文化》课程圆满收官。



地球的未来:

    第八讲的主题是地球的未来,汪院士首先提及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指出中国在“碳外交”中面临的压力和决心,接着引出全球变暖这一科学问题。一百多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长迅速,同时全球平均温度也逐步攀升,温度升高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冰盖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全国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各国多次组织气候相关会议,签署协议如《巴黎气候协定》,致力于控制全球碳排放。

   汪院士指出如今的科学认知中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变暖的“元凶”。汪院士通过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细致解释,提出温度升高的另一种可能性:温度记录的周期性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性影响。从“核冬天”背景下的全球变冷到如今的全球变暖,科学认识的变化受观测时间、调查范围、碳循环时间尺度的影响。由此,汪院士表示科学问题过热导致的政治化存在着两面性,但面对全球变暖问题政治学家立刻采取全球规模的行动是正确的选择。

    科学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汪院士以米开朗基罗名作之一《最后的审判》、玛雅文化预言的世界末日,以及邪教组织的“世界末日”活动等为例阐述了末日文化在西方的普遍现象。与之对应的是东方文化中的因果轮回,从古埃及到东方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都相信人去世后存在转世轮回。汪院士提出“物有其始,必有其终”,无论是人类还是地球,一切都有结束,以这种观点看待事物、看待自己,“生死”就成为逻辑中的事。

    最后,汪院士带学生们回顾了地球与人类的演变历程,并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做出畅想。人类不过是地球演变中出现的一个物种,人类中心观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大敌。只有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摒弃人类中心观,才能寻求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世界。